BJ Museum of Sci and Tech_Flickr

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的DNA雕塑。 图片来源:Mitch Altman(Flickr.com,CC许可证(CC-BY-SA 2.0)),2011

简 介

莉泽·迈特纳"全球科学体系中的中国"研究组

    莉泽·迈特纳“全球科学体系中的中国”研究小组探讨当代中国科学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政治体制和中国成为世界科学的组成和主导部分的雄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将社会科学、区域研究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结合起来,来研究中国的科学政策和管理,科学学科和知识界的发展,科学的公共传播以及国际学术合作的制度特征。从总体和对比的角度来看,该研究小组的工作有助于研究科学知识生产的全球结构的动态及其地方多样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学论文产出国,它是科学家的故乡——他们开创性的、有时甚至是颇具争议性的发现和方法经常成为世界性的新闻,中国还为国内外的科研(学术研究和前沿实验)投入了巨额资金。此外,中国的政治领导层近年来越来越强烈地明确提出要使中国成为领先的科学强国。这一举措可能是自冷战时期的集团竞争以来最公开的一次,利用科学和学术来实现政治的目标。国外的观察家们对这些发展的初步评估却大相径庭:一些人担心全球学术界将被数量庞大的 “中国科学 ”所淹没,而这也可能改变科学实践的方式;另一些人则断言,专制政权下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术领导地位的。

    莉泽·迈特纳研究小组并不局限于那些耸人听闻的报道,而是对这些不同的发展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尤其致力于探索政治体制和其他社会结构作为环境因素,在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合作和世界科学中对学术的影响。

    莉泽·迈特纳“全球科学体系中的中国”研究小组将社会科学视角与区域研究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特别为以下几个大的研究领域和课题提供了框架:

 

中国人对科学在社会中地位的看法

    其中包括从宏观层面探讨学术自由和科学自主的概念化及其潜在的替代方案;历史上科学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苏联遗产和冷战式的制度竞争,1978 年后以改革为导向的 “技术官僚 ”模式,以及目前看似新颖独特的科学民族主义,它们的的叙事和范式的演变、联系和割裂;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以及科学专长在微观政治环境中(包括在地方治理和公众抗议中)显著日益增强的功能和地位。

中国当代科学政策的结构、维度和规范

    描绘中国政府当前科学上的政治计划的主要目标、要素、优先级和规范性基础,以及这一政策相关的参与者和机构;研究在中国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可观察到的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以及分析 “科学统一 ”的理想与国家战略研究的选择之间潜在的摩擦,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可能受到的特殊对待。

科学界、网络与个体在中外合作中的指导和代理作用

    该研究包括:评估政治导向对不同学科、社群、个体以及网络的影响;分析有多少学术行为受到实质的指导或监管,以及独立的主动权,代理权甚至反向战略的活动空间。

中外的科学标准,与符合社会价值观和伦理的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析科学界和整个社会有哪些标准、价值观和原则,一方是否影响或主导另一方,以及如何影响和主导——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与全球的学术合作中。

   

    小组成员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同事们将通过个人以及合作的项目,在这些核心领域之内和之间开展定性和定量分析。虽然小组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当代,并以社会科学的方法为基础,但也将包括历史的视角和各种创新的方法。该小组还力求使其研究成果便于比较和分析,以便于和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背景,在不同时期从事类似课题研究的学者进行交流。